北票新闻网
您当前的位置 :北票新闻网>>生活驿站>>家庭教育

课堂化教学、内容单一……我们需要怎样的校外教育

2021-02-04      

  近年来,校外教育行业蓬勃发展,校外教育活动内容丰富多样,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求。但是,校外教育也存在着课堂化教学倾向严重、内容传统单一等问题。那么,校外教育在转型升级中该如何不断地适应时代新需求,又应该如何调整教育模式?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儿童中心师资培训部处长高云、广东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发展促进会会长古方、中国福利会少年宫校外教育研究发展部主任陈杨,讲述在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校外教育。

  注重兴趣培养丰富生活世界

  “校外教育是以美育、体育、科技教育等为载体,具有丰富的兴趣活动门类,为孩子们提供多元化的自主选择,帮助他们发现兴趣和天赋所在。”高云认为,儿童的学习,往往从兴趣出发,直接兴趣可以转化为间接兴趣,短暂兴趣可以走向稳定志趣。校外教育不但丰富了孩子的生活世界,也会为未来的社会提供多样化人才。

  同样,古方也认为,校外教育能有效地将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进行一体化设计,且校外教育多以艺术、体育与科技项目为主导,有利于文化传承。同时,校外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兴趣点多、教育理念多元化、教育模式多样化,还可根据学生的喜好、个人需求选择,学习效果明显。

  陈杨则表示,校外教育更具开放性、灵活性,不受统一课程标准束缚,有利于发展青少年兴趣爱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多满足差异化、提高性的校外教育需求。“相对社会培训机构而言,少年宫等校外教育单位不仅能在教育理念和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示范引领的作用,也以其公益普惠的性质,起到平抑培训市场价格的作用。”

  建设综合课程融化学科边界

  “校外教育兴趣小组活动正在面临着课程规范与活动创新的双重任务,急需改变‘重技能轻素养、课堂化教学倾向严重、内容传统单一、活动育人优势减弱、有教学没课程、有教师没教研……’等突出问题。”高云说,“一方面,迫切需要提高教学活动和管理的基本规范;另一方面,需要永葆活力持续创新,突显校外教育的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和文化性。规范和创新,是同步提升我们教育品质的两个系统工程,两者并重,任重道远。”

  在谈到如何应对校外教育转型升级的挑战时,高云表示,近几年来,中国儿童中心努力对课程建设分层分类进行优化和转型:一是致力于促进课程内涵的优化:“一科切入,多元融入”,建设综合课程,完整育人。对于传统专业项目进行课程内涵的拓展和实施途径的多元,在课程建设中体现教学和活动的一体化设计。二是致力于促进课程形态的转型:“多科融合”。着力研发和引进新的更具有活动性和综合素养教育的项目,融化学科边界。课程形态转向主题教育和项目式研究,关注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引导。

  古方认为,校外教育面临的普遍问题是财政经费拨款不足、场地使用效率低。阵地机构教育价值无法定位、教育优势无法彰显、发展方向不清晰,仅依靠培训项目来维持生计。“只有将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统一纳入当地政府政绩的考核项目,才有可能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提升。”

  “校外教育转型应在教育的全面改革范围内进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校外教育需要在宏观中寻求转型升级空间,在弱化应试教育的基础上找到一条符合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形成新时代的教育变革和进步。”古方认为,学生的能力培养包含了社会能力、生存能力以及应变能力,想要把孩子培养成独立人格的思想者和社会建设的参与者,全社会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以健康人格为核心调动学习兴趣

  “以健康人格为核心的教育:应该体现现实性和超越性的统一。”高云说,我们既要面对现实,给孩子活在现实世界的生存技能,又要超越时代的局限性,面向未来,给孩子终生受益的品格与应对未来人生问题的能力。

  “校外教育能开阔学生的眼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追求的目标,体验团队力量和智慧。”古方说,让学生在探究过程发现最好的自己:敢想敢做、能做好、能解决问题,这将是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转变的终极目标。

  “核心素养”育人目标的提出,为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进一步思考和树立自身办学理念、教育目标、完善教育管理提供了新的契机。陈杨认为,“核心素养”的培育,也必然以优质的课程为载体。每一个兴趣小组项目、每一个活动,都应该由教师自行开发和设计。各校外教育机构应该加强课程教学理论与技术的培训,建立专门的课程管理组织,规范总体课程规划。在各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练好课程这项最重要的教育“内功”。

责任编辑:崔旭

责任编辑:

热点排行

北票新闻网

电话(传真):0421-5823953 投稿箱/举报箱:bpxwzxwz@163.com 主办:北票市融媒体中心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http://www.lnjubao.cn/
备案/许可证编号:辽ICP备2020014914号